刘金鱼,女,曾任河北省涉县西戌村党支部书记。她从小便心系八路军,12岁时便为八路军送出重要情报。16岁,她被任命为村妇救队长,因其无私奉献,获得了“拥军支前小模范”的美誉。
解放后,刘金鱼始终与解放军保持深厚的感情,倾尽心血支持拥军优属事业。她不仅送出了三个儿子参军报国,还竭力帮助烈军属和退伍军人摆脱贫困,取得富裕生活。她创办了全国首个“优秀军人奖励基金”,并亲力亲为设立了拥军医院和光华中学,积极为战士们介绍对象,奋力为军属伸张正义。1992年1月,刘金鱼获得了国家民政部与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授予的“爱国拥军模范”荣誉称号。
刘金鱼出生在河北省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涉县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,历史上曾是无数革命英雄的摇篮。刘金鱼的父母在她幼年时因饥荒早早去世,12岁便成了孤儿,生活艰难到靠讨饭度日。某一次,刘金鱼差点被野狼袭击,是八路军的战士们将她救下,从那一刻起,她对八路军产生了深深的感情,并始终坚信“没有八路军,就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,也没有我的今天”。
展开剩余83%在抗战时期,刘金鱼积极投身支前工作,送情报、缝制军鞋、抬担架、救护伤员,成为当时支援八路军的模范。1939年冬天,当村干部找到了刚满12岁的她,询问她是否敢送一封重要的信件时,刘金鱼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夜幕降临,村干部将插着三根鸡毛的信封缝进她棉袄的夹层,并嘱咐她要在夜里穿越敌人的封锁线,按时将信送到八路军的指挥部。她穿越险境,最终将信递到了八路军手中,顺利完成任务。当八路军的战士接过信件并亲切地称赞她为“革命的好孩子”时,刘金鱼心中充满了无比的骄傲与满足。此后,只要有机会,她总是尽心尽力为八路军做事。
长大后的刘金鱼,始终坚持支持自己的国家。大儿子赵交元18岁时,正值每年征兵季节,刘金鱼便带着他去报名。尽管家里情况困难,丈夫生病,两个小儿子还在上学,但她坚定地告诉儿子:“没有国家,哪有家庭?在战时,家破人亡的悲惨局面,我们能安稳吗?”最终,她把大儿子送上了战场。
1969年,赵交元服役时,国家边境局势紧张,刘金鱼再次送走了次子赵贵元。赵贵元服役四年,父亲病重,刘金鱼为不影响儿子的军旅生涯,默默隐瞒丈夫去世的消息。她的坚强和奉献,得到了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。
1981年,刘金鱼为第三个儿子赵海元奔波。她跑遍了县里的各个部门,多次往返,终于让儿子入伍,圆了她将儿子送上战场保卫国家的心愿。
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刘金鱼紧跟时代步伐,参与经济改革,带领烈军属们开办化肥袋加工厂、面粉加工厂等企业,帮助他们走出贫困,同时,她自己也从一个普通农民发展成了“致富女状元”和“优秀农民企业家”。
然而,在致富之后,刘金鱼并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愿望——支持拥军。1983年,她特意去石家庄市看望“子弟兵母亲”戎冠秀,并向她学习。刘金鱼决心要为涉县籍的每一位军人提供奖励,激励他们为国奉献。1986年,她捐资设立了“刘金鱼优秀军人奖励基金”,该基金不仅用于奖励立功的军人,还为国防建设贡献了力量。
为了更好地帮助战士们,刘金鱼还成立了婚姻服务队,专门为长期服役的战士牵线搭桥。她组织志愿者们帮助这些孤单的战士们解决婚姻问题,几乎跑遍了山路,把他们介绍给适合的对象。一次,她为了帮助一名战士成婚,竟然在崎岖的山路上骑着毛驴走了30多里路,回程时不慎摔伤了胳膊,但她依旧坚决完成了任务。
刘金鱼的关怀不限于本地战士,她还关心外籍战士的婚姻问题。某位家住河北坝上的战士黄天兵因为家境贫困和婚姻问题苦恼,刘金鱼热心地接待了他,不仅为他介绍对象,还帮他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。最终,黄天兵成功结婚,婚礼上,他和新娘都深深鞠躬感谢刘金鱼。
刘金鱼的女儿赵交娥,一位优秀的教师,最终也嫁给了军人。为了让女儿明白自己拥军的初衷,刘金鱼耐心说服了她,最终女儿也为军人奉献了自己的一生。
在刘金鱼的心中,帮助军人和烈军属不仅仅是责任,更是内心的使命。当军人和烈军属的权益受到侵害时,刘金鱼总是挺身而出。她曾为河北魏县的飞行员李炳奎一家申冤,面对无理的欺凌,她不畏强权,亲自奔走于各级政府部门,终于让案件得到公平审理。
她的帮助不仅局限于现役军人,退伍军人的生活也得到了她的关怀。曾有一位退伍军人因伤无法工作,刘金鱼为他提供了资金,帮助他开创了自己的事业,改变了困境。
1988年深秋,刘金鱼为4名受伤的战士奔走,及时将他们送至县医院,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医疗帮助。此事让刘金鱼深感医疗设施的不足,决定为战士们建立一座合适的医院。她不畏艰难,四处筹集资金,最终建成了拥有现代医疗设施的拥军医院。
与此同时,刘金鱼意识到,要提高军人的整体素质,必须从青少年抓起。1986年,她捐资办起了光华中学,旨在提高山村孩子的文化素质,培养更多的优秀军人。学校的办学成绩令人瞩目,成为县里重点中学,许多学生参军报国,为部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直到2013年12月,85岁的刘金鱼离世。她的生平和事迹永远铭刻在子弟兵的心中。今天,我们用文字记录她的伟大事迹,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的无私奉献,记住这位“子弟兵的好母亲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